构建中学语文美育教学新框架                        

时间:2009年11月06日 | 作者: 信宣处 | 访问量:

  江苏省教研系统教学评比诚信承诺书







































评比


类别


 


教学论文    教学案例(设计)  课堂教学  其他:


题目


内容


构建中学语文美育教学新框架


教师


姓名


陈昌春


性别



出生


年月


1973 3


职称


中学高级


单位


名称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单位


地址


连云港市新浦区龙河南路


邮编


222000


联系


电话


办公电话:                           手机:13861439918


电子邮箱


Email:    changchun90@126.com








1.  我郑重承诺(在括号内打“√”)


所写教学论文系本人原创,没有抄袭他人(√   


所写教学案例真实,源于本人亲历的课堂(√  


所写教学设计系本人原创,没有照搬他人(√  


2.  主办单位若将我的作品公示、上网、发表、出版,我表现(在括号内打“√”):


  意(   


不同意(   


 


                    承诺人签字: 陈昌春  00九年 十月 九日






 


 


 


 


 


                 单位负责人签字:            (盖公章)          


 


 


构建中学语文美育教学新框架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陈昌春


【内容摘要】 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恰当的美育操作,构建起美育教学的新框架,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是每位教师应关注的课题。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读、视、想、情、理五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  构建  语文  美育教学  新框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就告诉我们语文具有能促进人知、情、意全面发展的审美教育功能。正因为如此,语文新课程才把“以美育人”作为其一个重要理念,其内涵就是要求教育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因素,努力寓教于乐,积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切实加强审美教育的可行性操作,积极构建中学语文美育教学的新框架,才能充分展现语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才能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之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一、重“读”:体会语言美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读,且必须多读。读是“其义自见”的前提。苏轼曾有“三分诗歌七分读”的说法。所谓读经典美文,“非高声朗读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吟诵不能探险其深远之韵”。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应把范读、朗读、默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晨读时间,努力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宏亮,停顿、重音、语调、节奏协调一致,使学生借助于自己的声音,体味作品的情致,进而受到心灵的洗礼和感化。须知声情并茂的阅读能够引导学生体会各种文体的语言美:说明文语言的科学、严密、精确;议论文语言的思辨、逻辑;散文语言的形象、生动、优美;诗歌语言的凝练、简洁。当然,许多文章或介于这些风格之间,或兼而有之,这就需要具体分析,细心体会,认真揣摩,从而确定不同的朗读风格,营造不同的情境,传递不同的情感,从而让每个学生能从读中去体会作者情感,领略文章情境,增强教学效果。这也正如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所言的“美读”——“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


二、重“视”:领会形象美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采用多媒体技术不但可以扩大语文教育教学的容量,而且可以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及优美的画面大大增加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透明性、形象性——以精彩、有感染力的课件画面供学生欣赏,能够直接而形象生动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名作,文字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制作多媒体画面和配以生动的语言来向学生展示文章的优美情景,学生自然而然就能领悟到课文的感染力,一切尽在眼中,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能以一切可能的条件地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审美条件,使学生能够领会文章的形象美,从而发挥美的“动之以情”的情感审美作用,使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使学生在中求取知识,在中受到思想熏陶,在审美实践中增长创造才干,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最好的。


三、重“想”:体悟意境美


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像,心灵就不会思想。联想和想像是指人们根据信息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个信息想到另一个信息或多个信息的心理过程。联想是对艺术形象的客观化,对象化,又通过创造性想象不断丰富、加深、诱发、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从而体会文学艺术所传达出的丰富的意境美。如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以如金的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这时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文字的高妙之处还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然这时也应想到作者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美妙景色的原因所在——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其实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再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一名句,如果孤立地讲“明月别枝”采用拟人化手法这一知识点,学生可能一时记住了,但印象却不会太深,如果能从整个画面的意象中分析出“动静结合”之美,“声情并茂”之美,那么学生的印象和审美效应肯定是大不相同。


在这里联想和想像的合理运用,才能深刻地体会到作品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四、重“情”:感受崇高美


语文课程蕴涵的解读欣赏,特别是文学作品的解读欣赏,不能脱离作品的艺术形态和形象体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若干个抽象的,理性的“知识点”与“概念群”,只有把它们溶解在一个个生动的形象群体中,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画面中去,让学生在美育中接受智育,用美育启动智育,其效应才能终身难忘。更准确地说,它离不开师生双边对教学内容的情感投入,交流与共鸣。


语文教学应善于营造一种愉悦动情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在文学语言精品的审美教育中去求真、向善、爱美,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重要对策应坚持“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即通过艺术美熏陶感悟道德美的人文内涵。杨朔《荔枝蜜》是散文中的名篇,一句“蜜蜂是渺小的,又是伟大的”蕴含着“奉献”与“索取”,“平凡”与“伟大”的互动转化关系这一哲学理想。如果仅仅通过说教灌输,显然会使学生兴味索然。而如果通过审美路径,引导学生沿着作者曲径通幽的抒情主线去领略其中的感情跌宕与艺术节奏,这一哲理就会在美的扭转中提升,给学生留下隽永难忘的印象。


五、重“理”:提高鉴赏美


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能使受教育者养成正确的审美情趣,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通过情感的升华和净化,以培养学生鉴别美丑、雅俗、优劣、真伪的能力,由情至理地转化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形成自觉的审美和高尚的道德行为,并能够清晰地鉴别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如结合《最后一课》、《背影》、《生命的意义》、《“诺曼底”号遇难记》等课文的教学,奠定学生爱国、爱家、爱人和自爱的沃土;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的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介绍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培育学生笑对挫折,胸怀坦荡,乐观无畏、爱憎分明的意志品格等。一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语文课真的成了奠定培养学生优良人格的宝贵沃土,那么这片沃土上成长的将是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感与奋进的斗志,而当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高尚与卑劣、光荣与耻辱、宽容与爱憎,他们就会努力去做追求真、善、美的人,就会努力改变不美好的东西,从而树立起审美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无疑能使道德他律转为道德自律,由美化心灵而善在其中。


我们说语文教育的意义绝不是仅仅在于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是通过凝聚着作者灵感、情趣和情操的篇章,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对于这一点,美育的功能肯定是其他教育功能所无法代替的。


在整个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切实贯彻好读、视、想、情、理这五个环节,使他们互助结合互相促进,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又何愁不“暗香盈袖”呢?回归自然的淳朴,回归情感的真诚,无法言说的底蕴尽在一字一行,一分一秒的咀嚼中回味无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