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歌遇到电视

时间:2005年02月15日 | 作者: 信宣处 | 访问量:

当 诗 歌 遇 到 电 视


南方周末 2005年01月11日 记者 陈一鸣
=500) window.open(‘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src=”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onload=”if(this.width > 500)this.width = 500;if(this.height > 200) this.height = 200;” border=0>
白岩松、李瑞英、罗京等七人朗诵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500) window.open(‘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src=”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onload=”if(this.width > 500)this.width = 500;if(this.height > 200) this.height = 200;” border=0>
王小丫朗诵的是郭小川的《望星空》
=500) window.open(‘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src=”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onload=”if(this.width > 500)this.width = 500;if(this.height > 200) this.height = 200;” border=0>
戴望舒的《雨巷》让观众看到了“新闻联播”之外的杨柳

  电视形式的“新年新诗会”能否成为文化人的“春节晚会”?诗歌和诗人能否因电视而获得救赎?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
  在电视屏幕上一向持重的罗京,在央视《2005:新年新诗会》上展现了他血脉贲张的一面。罗京、刚强、康辉合作朗诵的一首郭沫若的《天狗》,拉开了央视“新年新诗会”的序幕。
  在陈铎和董卿的主持下,央视名嘴悉数登场。崔永元、白岩松、朱军、李瑞英、李修平、王小丫、沈冰、刘建宏、撒贝宁……或含情脉脉,或慷慨激昂,五四运动至今的近20首经典新诗汩汩而出。
  本次晚会当然属于CCTV的组织行为,但晚会的主创者和参与者都表示,新诗是他们本真的爱好,能够以电视朗诵的形式展现新诗的风采也是一次个人心灵的满足。
  在大学时对表演非常感兴趣的撒贝宁说,逢年过节参加了不少晚会,但这次诗会与众不同,对自己是一次挑战,更是一种享受。
  崔永元则袒露了自己少年时曾有过的诗歌情结,他曾经梦想戴上诗人的桂冠。
  朗诵了诗人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肖晓琳则显得非常过瘾:好不容易高雅了一次!
  本来节目组为每位主持人都指定了朗诵题目,但不少主持人显得相当认真,他们主动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白岩松选中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崔永元本来被安排朗诵《老马》,后来他主动要求朗诵《预言》。据节目组的人说,崔永元下得台来还反复回味:真是一首好诗啊……
  据说,将传统的诗歌朗诵与电视媒体相结合,举办如此规模的新年新诗会,在中央电视台尚属首次,在国内恐怕也是开先河者。
  诗会的总导演潘超介绍,本次诗会不仅集合了庞大的央视主持人阵容,连灯光、舞美和音乐等技术工作也都由“腕级”人物担纲。
  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诗人情结。随口数来,总策划杨晓民自不待言,这位本来就是诗人;其他像总导演潘超、导演杨雪梅、制片人周翼虎等等,说起来都是新诗的拥趸。
  如果需要形容,不妨可以说,这台晚会算是“严肃、庄重、简洁、唯美”的。然而在收视率俨然已成为衡量节目价值的最高标准的今天,一台以新诗为主题内容的新年晚会还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吗?
  诗会总策划、诗人杨晓民说:“收视率只是一个方面,中央电视台向来注重社会效益。”如此看来,早在策划之初,央视对这台诗会的收视率就抱有了比较合理的期望值。
  诗会的创意早在上半年就已经产生了,最终能够成功,杨晓民的功劳不小。他的这段话必须抄录如下:“诗歌是语言的皇冠,它能用最凝练含蓄的形式打开人们的心灵秘密和想象空间。本次诗会的主题是时代的记忆。应该说中国新诗的发生、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它见证了中国人在近百年历史中的艰难探索和心灵的跳动,中国新诗史也诞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华彩篇章,滋养了几代人的文学梦想。新年新诗会不仅是对曾经的诗歌岁月表达一种敬意,还为今天的人们提供别样的审美享受。”
  这一席话,应该能够为这台晚会的成立提供足够的理由。几个关键词“中国”、“历史”、“时代”、“探索”……凸显出了整台诗会的基调:“力求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理想主义情怀感染观众,让观众在新年来临之际,以聆听经典、感受历史的方式,重温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
  这种基调首先表现在诗歌篇目、诗人的选取上。
  从1920年2月郭沫若的《天狗》,截止到1989年1月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间诸如闻一多的《死水》、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郭小川的《望星空》、余光中的《乡愁》、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牛汉的《悼念一棵枫树

分享到: